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萧红作者简介,以及呼兰河传作者萧红简介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

内容导航:

Q1:作者(萧红)的简介


萧红(1911年6月1日—1942年1月22日),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黑龙江省呼兰县(现哈尔滨市呼兰区)人,原名张廼莹,“萧红”系发表《生死场》时使用的笔名,另有悄吟、玲玲、田娣等笔名。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的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她有着与女词人李清照那样的生活经历,并一直处在极端苦难与坎坷之中,可谓是不幸中的更不幸者。然而她却以柔弱多病的身躯面对整个世俗,在民族的灾难中,经历了反叛、觉醒和抗争的经历和一次次与命运的搏击。她的作品虽没有直接描述她的经历,却使她在女性觉悟的基础上加上一层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理解。她把“人类的愚昧”和“改造国民的灵魂”作为自己的艺术追求,她是在“对传统意识和文化心态的无情解剖中,向着民主精神与个性意识发出深情的呼唤”。萧红的一生是不向命运低头,在苦难中挣扎、抗争的一生,应该说直接影响其命运并引发她开始文学创作的是萧军的出现,并走进了她的生活。

1911年6月1日(农历五月初五),萧红出生于呼兰县城一封建地主家庭。远祖张岱,于乾隆年间从山东省东昌府莘县逃来东北,到萧红祖父张维祯一代才从阿城县福昌号屯迁到呼兰。

萧红父亲张廷举,早年毕业于黑龙江省立优级师范学堂,长期担任官吏,具有浓厚的封建统治阶级思想。他对萧红冷漠无情,促使萧红最终走上背叛地主家庭的道路。母亲姜玉兰,生一女三子,萧红是第一个孩子。1919年8月母亲病故。

同年12月,父亲张廷举续娶,继母梁亚兰对萧红姐弟感情一般。

萧红乳名荣华,学名秀环,后由外祖父改名为乃莹。她深得祖父张维祯的喜爱,经常带她到后花园玩耍。由于受到祖父以古诗为主的启蒙教育,使萧红从小就打下较好的文学基础。

1920年萧红进入呼兰县立第二小学女生部读书,1924年升入县立第一初高两级小学。她学习刻苦,成绩优秀,作文尤其突出。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呼兰县也掀起反帝爱国热潮,萧红第一次参加学生运动,上街游行、示威,声援上海工人、学生的爱国斗争。

在萧红上小学期间,由父亲包办把她许配给呼兰县驻军邦统王廷兰之子王恩甲。

1926年萧红小学毕业,因父亲阻挠、逼婚,没能继续上中学,辍学在家。经过一年的顽强抗争,父亲被迫妥协。

1927年秋季,萧红考入哈尔滨市东省特别区区立第一女子中学。

在“东特女一中”,萧红除喜欢绘画外,还广泛阅读中外文学作品,校刊上发表过她署名悄吟的抒情诗。1927年冬,哈尔滨学生联合会组织反对日本在东北修筑铁路的游行,学生们情绪高昂,纷纷请愿。萧红在这一抗日爱国运动中表现得坚定勇敢,一直站在斗争的最前面。

1929年祖父去世,萧红十分悲痛,因为祖父是她最亲的人。祖父去世后,她对家庭已没有感情和留恋。

1930年秋,萧红初中毕业。她不顾家庭反对,在表哥陆振舜的帮助下到北平,进入女师大附中读书。因为没有家庭的支持,不久生活陷入困顿中。

1931年1月,萧红寒假中离开北平返回呼兰,被软禁在家中。同年2月底,萧红再次去北平,不久未婚夫汪恩甲追到北平,到3月中旬,萧红与未婚夫一起离开北平回哈尔滨。此时,汪恩甲的哥哥汪大澄不满萧红去北平读书,代弟弟解除了与萧红的婚约,引发萧红的不满,萧红到法院状告汪大澄。庭审中,汪恩甲顾及哥哥的声誉,违心承认解除婚约是自己的主张,与哥哥无关。萧红输掉了官司,回到呼兰,后随家搬到阿城县(现哈尔滨市道外区民主乡)福昌号屯,被迫与外界隔绝。在福昌号屯的这段生活,为萧红后来进行文学创作提供了大量素材,她的一些小说、散文就是以这里为背景写作的。

1931年10月,萧红从福昌号屯经阿城逃到哈尔滨。一个月后,在走投无路、万般无奈的情况下,与汪恩甲一起到道外十六道街东兴顺旅馆同居。半年后,萧红怀孕,临产期近,王恩甲却不知去向。

萧红困居旅馆,处境艰难,只好写信向哈尔滨《国际协报》副刊编辑裴馨园求助,裴馨园与孟希、舒群等文学青年先后到旅馆看望萧红,裴馨园派萧军到旅馆给萧红送书刊,两人一见钟情,互相爱慕。

1932年8月7日夜,松花江决堤,洪水泛滥市区,萧红得以离开旅馆,摆脱困境,到裴馨园家暂住。不久她住进医院分娩,孩子生下后因无力抚养而送人。出院后,萧红与萧军住进道里新城大街(今道里尚志大街)的欧罗巴旅馆,开始共同生活。

因没有固定收入,二人仅靠萧军当家庭教师和借债勉强度日,生活非常困苦。但他们患难与共,感情融洽。

1932年11月,萧红、萧军从欧罗巴旅馆搬到道里商市街25号(今道里区红霞街25号),有了自己的家1933年3月,萧红参加了中共党员金剑啸组织的赈灾画展,展出她的两幅粉笔画。同时,在萧军的影响下,萧红开始从事文学创作。

1933年5月21日,她写出第一部短篇小说《王阿嫂的死》。作品通过描写王阿嫂一家的悲惨遭遇,愤怒地控诉了地主对农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这篇小说发表以后,她便以悄吟作笔名陆续发表了《看风筝》、《腿上的绷带》、《太太与西瓜》、《小黑狗》、《中秋节》等小说和散文,从此踏上文学征程。

“牵牛坊”是画家冯咏秋的宅院,因院内种植牵牛花而得名,是位于道里水道街(今道里兆麟街)的一处平房。萧红、萧军经常到这里参加左翼文化人的聚会,常来的还有罗峰、白朗、金剑啸、舒群等人。通过与他们接触,使萧红开阔了眼界,增加了文学知识,而且还受到了一些共产党员爱国进步思想的影响。

萧红还积极参加社会活动,与萧军、白朗、舒群等人在抗日演出团体“星星剧团”中担任演员,以实际行动支持抗日。由于引起敌伪特务机关注意,剧团于公演前解散。

1933年8月,长春《大同报》文艺周刊《夜哨》创刊,萧红做为主要撰稿人,在夜哨上发表了《两个青蛙》、《哑老人》、《夜风》、《清晨的马路上》、《八月天》等作品。

10月,萧红与萧军合著的小说散文集《跋涉》,在中共党员舒群等人的帮助下,自费在哈尔滨出版。萧红署名悄吟,萧军署名三郎。《跋涉》的出版,在东北引起了很大轰动,受到读者的广泛好评,也为萧红继续从事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因《跋涉》集中大部分作品揭露了日伪统治下社会的黑暗,歌颂了人民的觉醒、抗争,带有鲜明的现实主义进步色彩,引起特务机关怀疑。为躲避迫害,萧红、萧军在中共地下党组织的帮助下,于1934年6月逃离哈尔滨,经大连乘船到达青岛。

在青岛,他们与先到这里的舒群一家住在观象一路一号。萧军在《青岛晨报》任主编,萧红集中精力,勤奋写作,不久完成著名中篇小说《生死场》。此间,他们与上海的鲁迅先生取得联系,并得到鲁迅的指导与鼓励。

由于青岛局势紧张,地下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舒群被捕,萧红、萧军处境危险。1934年10月,他们离开青岛去上萧红、萧军到上海后,住在拉都路福显坊内一处二楼上。鲁迅先生非常关心他们到上海后的生活、思想和写作情况,但因当时上海环境险恶,斗争残酷复杂,无法会面,只好通过书信联系。鲁迅先生多次给他们写信,表示极大的关切,在精神上给他们很大鼓舞,为他们指明方向。

1934年11月30日,萧红、萧军在内山书店与鲁迅先生第一次会面。他们向鲁迅先生介绍了东北的斗争情况和自身的遭遇,鲁迅先生也给他们讲了上海的斗争局势以及文艺界的情况,并同意推荐他们的作品出版。临别时,为解决他们生活上的困难,鲁迅先生将一些钱交给他们,并让夫人许广平将萧红的书稿带回。

与鲁迅先生的这次会面,对萧红、萧军来说意义十分重大。不仅加深了他们与鲁迅之间的相互了解,奠定了深厚的感情基础,也使他们得到鲁迅的悉心指点,从鲁迅那里学会做人、做学问,为今后在上海立足,并从事文学创作,铺平了道路。

12月19日,鲁迅在梁园豫菜馆请客,特意将萧红、萧军介绍给茅盾、聂绀弩、叶紫、胡风等左翼作家。这些人后来都成为萧红的好朋友,对她的创作和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不久,叶紫、萧红、萧军在鲁迅的支持下结成“奴隶社”,并出版了“奴隶丛书”。

此外,鲁迅还利用自己在上海的关系,积极向出版社推荐他们的作品,萧红等人的书稿不但被介绍到当时陈望道主编的《太白》、郑振铎主编的《文学》,有时还转到良友公司的赵家壁那里。在鲁迅的热情帮助下,萧红到上海后写的第一个短篇小说《小六》很快就在《太白》上刊出。

随后,散文《饿》,短篇小说《三个无聊人》分别刊登在《文学》和《太白》上。从此,萧红的作品便陆续在上海发行的《生活知识》、《中学生》、《作家》、《文学季刊》、《中流》等多家杂志上发表。萧红也开始在上海文学界崭露头角,成为一颗闪亮的文学新星。

1935年月12月,萧红的中篇小说《生死场》以“奴隶丛书”的名义在上海出版,在文坛上引起巨大的轰动和强烈的反响,萧红也因此一举成名。

《生死场》原名《麦场》,后由胡风改名为《生死场》,是她以萧红为笔名的第一部作品。

《生死场》以沦陷前后的东北农村为背景,真实地反映旧社会农民的悲惨遭遇,以血淋淋的现实无情地揭露日伪统治下社会的黑暗。同时也表现了东北农民的觉醒与抗争,赞扬他们誓死不当亡国奴、坚决与侵略者血战到底的民族气节。

《生死场》的发表,符合时代的要求,呼唤民族意识的觉醒,对坚定人民抗击日本侵略的斗志起到了很大的鼓舞作用。萧红在作品中大胆地反映人民的要求和愿望,抒发了她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鲁迅在为《生死场》所作的序言中称赞萧红所描写的“北方人民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品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

《生死场》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社会影响很大。萧红也因此成为三十年代中国文坛知名的女作家,从而确立了她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著作书目】

《跋涉》(小说、散文集)与萧军合著, 1933(自费出版)

《生死场》(中篇小说)1935,上海容光书局;1980,黑龙江人民

《淌薪帧散文集》1936,文生

《桥》(小说、散文集)1936,文生

《牛车上》(小说、散文集)1937,文生

《旷野的呼喊》(短篇小说集)1940,上杂

《萧红散文》1940,重庆大时代书局

《回忆鲁迅先生》(散文)1940,重庆妇生活社

《马伯乐》(中篇小说)1941,重庆大时代书局

《呼兰河传》(长篇小说)1941,上杂 1954,新文艺;1979,黑龙江人民

《手》(小说)1943,桂林远方书店

《小城三月》(小说)1948,香港海洋书屋

《萧红选集》(中、短篇小说集)1958,人文

《萧红选集》1981,人文

《萧红书简辑存注释录》萧军辑,1981,黑龙江人民

《萧红短篇小说》1982,黑龙江人民

《萧红散文选集》1982,百花

《萧红》(中国现代作家选集)1984,人文

《萧红代表作》(短篇小说集)1987,人文


" />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萧红作者简介,以及呼兰河传作者萧红简介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

内容导航:

Q1:作者(萧红)的简介


萧红(1911年6月1日—1942年1月22日),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黑龙江省呼兰县(现哈尔滨市呼兰区)人,原名张廼莹,“萧红”系发表《生死场》时使用的笔名,另有悄吟、玲玲、田娣等笔名。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的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她有着与女词人李清照那样的生活经历,并一直处在极端苦难与坎坷之中,可谓是不幸中的更不幸者。然而她却以柔弱多病的身躯面对整个世俗,在民族的灾难中,经历了反叛、觉醒和抗争的经历和一次次与命运的搏击。她的作品虽没有直接描述她的经历,却使她在女性觉悟的基础上加上一层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理解。她把“人类的愚昧”和“改造国民的灵魂”作为自己的艺术追求,她是在“对传统意识和文化心态的无情解剖中,向着民主精神与个性意识发出深情的呼唤”。萧红的一生是不向命运低头,在苦难中挣扎、抗争的一生,应该说直接影响其命运并引发她开始文学创作的是萧军的出现,并走进了她的生活。

1911年6月1日(农历五月初五),萧红出生于呼兰县城一封建地主家庭。远祖张岱,于乾隆年间从山东省东昌府莘县逃来东北,到萧红祖父张维祯一代才从阿城县福昌号屯迁到呼兰。

萧红父亲张廷举,早年毕业于黑龙江省立优级师范学堂,长期担任官吏,具有浓厚的封建统治阶级思想。他对萧红冷漠无情,促使萧红最终走上背叛地主家庭的道路。母亲姜玉兰,生一女三子,萧红是第一个孩子。1919年8月母亲病故。

同年12月,父亲张廷举续娶,继母梁亚兰对萧红姐弟感情一般。

萧红乳名荣华,学名秀环,后由外祖父改名为乃莹。她深得祖父张维祯的喜爱,经常带她到后花园玩耍。由于受到祖父以古诗为主的启蒙教育,使萧红从小就打下较好的文学基础。

1920年萧红进入呼兰县立第二小学女生部读书,1924年升入县立第一初高两级小学。她学习刻苦,成绩优秀,作文尤其突出。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呼兰县也掀起反帝爱国热潮,萧红第一次参加学生运动,上街游行、示威,声援上海工人、学生的爱国斗争。

在萧红上小学期间,由父亲包办把她许配给呼兰县驻军邦统王廷兰之子王恩甲。

1926年萧红小学毕业,因父亲阻挠、逼婚,没能继续上中学,辍学在家。经过一年的顽强抗争,父亲被迫妥协。

1927年秋季,萧红考入哈尔滨市东省特别区区立第一女子中学。

在“东特女一中”,萧红除喜欢绘画外,还广泛阅读中外文学作品,校刊上发表过她署名悄吟的抒情诗。1927年冬,哈尔滨学生联合会组织反对日本在东北修筑铁路的游行,学生们情绪高昂,纷纷请愿。萧红在这一抗日爱国运动中表现得坚定勇敢,一直站在斗争的最前面。

1929年祖父去世,萧红十分悲痛,因为祖父是她最亲的人。祖父去世后,她对家庭已没有感情和留恋。

1930年秋,萧红初中毕业。她不顾家庭反对,在表哥陆振舜的帮助下到北平,进入女师大附中读书。因为没有家庭的支持,不久生活陷入困顿中。

1931年1月,萧红寒假中离开北平返回呼兰,被软禁在家中。同年2月底,萧红再次去北平,不久未婚夫汪恩甲追到北平,到3月中旬,萧红与未婚夫一起离开北平回哈尔滨。此时,汪恩甲的哥哥汪大澄不满萧红去北平读书,代弟弟解除了与萧红的婚约,引发萧红的不满,萧红到法院状告汪大澄。庭审中,汪恩甲顾及哥哥的声誉,违心承认解除婚约是自己的主张,与哥哥无关。萧红输掉了官司,回到呼兰,后随家搬到阿城县(现哈尔滨市道外区民主乡)福昌号屯,被迫与外界隔绝。在福昌号屯的这段生活,为萧红后来进行文学创作提供了大量素材,她的一些小说、散文就是以这里为背景写作的。

1931年10月,萧红从福昌号屯经阿城逃到哈尔滨。一个月后,在走投无路、万般无奈的情况下,与汪恩甲一起到道外十六道街东兴顺旅馆同居。半年后,萧红怀孕,临产期近,王恩甲却不知去向。

萧红困居旅馆,处境艰难,只好写信向哈尔滨《国际协报》副刊编辑裴馨园求助,裴馨园与孟希、舒群等文学青年先后到旅馆看望萧红,裴馨园派萧军到旅馆给萧红送书刊,两人一见钟情,互相爱慕。

1932年8月7日夜,松花江决堤,洪水泛滥市区,萧红得以离开旅馆,摆脱困境,到裴馨园家暂住。不久她住进医院分娩,孩子生下后因无力抚养而送人。出院后,萧红与萧军住进道里新城大街(今道里尚志大街)的欧罗巴旅馆,开始共同生活。

因没有固定收入,二人仅靠萧军当家庭教师和借债勉强度日,生活非常困苦。但他们患难与共,感情融洽。

1932年11月,萧红、萧军从欧罗巴旅馆搬到道里商市街25号(今道里区红霞街25号),有了自己的家1933年3月,萧红参加了中共党员金剑啸组织的赈灾画展,展出她的两幅粉笔画。同时,在萧军的影响下,萧红开始从事文学创作。

1933年5月21日,她写出第一部短篇小说《王阿嫂的死》。作品通过描写王阿嫂一家的悲惨遭遇,愤怒地控诉了地主对农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这篇小说发表以后,她便以悄吟作笔名陆续发表了《看风筝》、《腿上的绷带》、《太太与西瓜》、《小黑狗》、《中秋节》等小说和散文,从此踏上文学征程。

“牵牛坊”是画家冯咏秋的宅院,因院内种植牵牛花而得名,是位于道里水道街(今道里兆麟街)的一处平房。萧红、萧军经常到这里参加左翼文化人的聚会,常来的还有罗峰、白朗、金剑啸、舒群等人。通过与他们接触,使萧红开阔了眼界,增加了文学知识,而且还受到了一些共产党员爱国进步思想的影响。

萧红还积极参加社会活动,与萧军、白朗、舒群等人在抗日演出团体“星星剧团”中担任演员,以实际行动支持抗日。由于引起敌伪特务机关注意,剧团于公演前解散。

1933年8月,长春《大同报》文艺周刊《夜哨》创刊,萧红做为主要撰稿人,在夜哨上发表了《两个青蛙》、《哑老人》、《夜风》、《清晨的马路上》、《八月天》等作品。

10月,萧红与萧军合著的小说散文集《跋涉》,在中共党员舒群等人的帮助下,自费在哈尔滨出版。萧红署名悄吟,萧军署名三郎。《跋涉》的出版,在东北引起了很大轰动,受到读者的广泛好评,也为萧红继续从事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因《跋涉》集中大部分作品揭露了日伪统治下社会的黑暗,歌颂了人民的觉醒、抗争,带有鲜明的现实主义进步色彩,引起特务机关怀疑。为躲避迫害,萧红、萧军在中共地下党组织的帮助下,于1934年6月逃离哈尔滨,经大连乘船到达青岛。

在青岛,他们与先到这里的舒群一家住在观象一路一号。萧军在《青岛晨报》任主编,萧红集中精力,勤奋写作,不久完成著名中篇小说《生死场》。此间,他们与上海的鲁迅先生取得联系,并得到鲁迅的指导与鼓励。

由于青岛局势紧张,地下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舒群被捕,萧红、萧军处境危险。1934年10月,他们离开青岛去上萧红、萧军到上海后,住在拉都路福显坊内一处二楼上。鲁迅先生非常关心他们到上海后的生活、思想和写作情况,但因当时上海环境险恶,斗争残酷复杂,无法会面,只好通过书信联系。鲁迅先生多次给他们写信,表示极大的关切,在精神上给他们很大鼓舞,为他们指明方向。

1934年11月30日,萧红、萧军在内山书店与鲁迅先生第一次会面。他们向鲁迅先生介绍了东北的斗争情况和自身的遭遇,鲁迅先生也给他们讲了上海的斗争局势以及文艺界的情况,并同意推荐他们的作品出版。临别时,为解决他们生活上的困难,鲁迅先生将一些钱交给他们,并让夫人许广平将萧红的书稿带回。

与鲁迅先生的这次会面,对萧红、萧军来说意义十分重大。不仅加深了他们与鲁迅之间的相互了解,奠定了深厚的感情基础,也使他们得到鲁迅的悉心指点,从鲁迅那里学会做人、做学问,为今后在上海立足,并从事文学创作,铺平了道路。

12月19日,鲁迅在梁园豫菜馆请客,特意将萧红、萧军介绍给茅盾、聂绀弩、叶紫、胡风等左翼作家。这些人后来都成为萧红的好朋友,对她的创作和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不久,叶紫、萧红、萧军在鲁迅的支持下结成“奴隶社”,并出版了“奴隶丛书”。

此外,鲁迅还利用自己在上海的关系,积极向出版社推荐他们的作品,萧红等人的书稿不但被介绍到当时陈望道主编的《太白》、郑振铎主编的《文学》,有时还转到良友公司的赵家壁那里。在鲁迅的热情帮助下,萧红到上海后写的第一个短篇小说《小六》很快就在《太白》上刊出。

随后,散文《饿》,短篇小说《三个无聊人》分别刊登在《文学》和《太白》上。从此,萧红的作品便陆续在上海发行的《生活知识》、《中学生》、《作家》、《文学季刊》、《中流》等多家杂志上发表。萧红也开始在上海文学界崭露头角,成为一颗闪亮的文学新星。

1935年月12月,萧红的中篇小说《生死场》以“奴隶丛书”的名义在上海出版,在文坛上引起巨大的轰动和强烈的反响,萧红也因此一举成名。

《生死场》原名《麦场》,后由胡风改名为《生死场》,是她以萧红为笔名的第一部作品。

《生死场》以沦陷前后的东北农村为背景,真实地反映旧社会农民的悲惨遭遇,以血淋淋的现实无情地揭露日伪统治下社会的黑暗。同时也表现了东北农民的觉醒与抗争,赞扬他们誓死不当亡国奴、坚决与侵略者血战到底的民族气节。

《生死场》的发表,符合时代的要求,呼唤民族意识的觉醒,对坚定人民抗击日本侵略的斗志起到了很大的鼓舞作用。萧红在作品中大胆地反映人民的要求和愿望,抒发了她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鲁迅在为《生死场》所作的序言中称赞萧红所描写的“北方人民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品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

《生死场》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社会影响很大。萧红也因此成为三十年代中国文坛知名的女作家,从而确立了她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著作书目】

《跋涉》(小说、散文集)与萧军合著, 1933(自费出版)

《生死场》(中篇小说)1935,上海容光书局;1980,黑龙江人民

《淌薪帧散文集》1936,文生

《桥》(小说、散文集)1936,文生

《牛车上》(小说、散文集)1937,文生

《旷野的呼喊》(短篇小说集)1940,上杂

《萧红散文》1940,重庆大时代书局

《回忆鲁迅先生》(散文)1940,重庆妇生活社

《马伯乐》(中篇小说)1941,重庆大时代书局

《呼兰河传》(长篇小说)1941,上杂 1954,新文艺;1979,黑龙江人民

《手》(小说)1943,桂林远方书店

《小城三月》(小说)1948,香港海洋书屋

《萧红选集》(中、短篇小说集)1958,人文

《萧红选集》1981,人文

《萧红书简辑存注释录》萧军辑,1981,黑龙江人民

《萧红短篇小说》1982,黑龙江人民

《萧红散文选集》1982,百花

《萧红》(中国现代作家选集)1984,人文

《萧红代表作》(短篇小说集)1987,人文


"/>

台湾核一厂除役后将清除8.2万吨废弃物 引发疑虑

呼兰河传作者萧红简介!雷震萧红的作者简介******<p><img src=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萧红作者简介,以及呼兰河传作者萧红简介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

内容导航:
  • 作者(萧红)的简介
  • 萧红的作者简介
  • 作者萧红的简介
  • 作者萧红的简介
  • 雷震萧红的作者简介?
  • 萧红,契诃夫,鲁迅,萧军的简介

Q1:作者(萧红)的简介


萧红(1911年6月1日—1942年1月22日),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黑龙江省呼兰县(现哈尔滨市呼兰区)人,原名张廼莹,“萧红”系发表《生死场》时使用的笔名,另有悄吟、玲玲、田娣等笔名。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的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她有着与女词人李清照那样的生活经历,并一直处在极端苦难与坎坷之中,可谓是不幸中的更不幸者。然而她却以柔弱多病的身躯面对整个世俗,在民族的灾难中,经历了反叛、觉醒和抗争的经历和一次次与命运的搏击。她的作品虽没有直接描述她的经历,却使她在女性觉悟的基础上加上一层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理解。她把“人类的愚昧”和“改造国民的灵魂”作为自己的艺术追求,她是在“对传统意识和文化心态的无情解剖中,向着民主精神与个性意识发出深情的呼唤”。萧红的一生是不向命运低头,在苦难中挣扎、抗争的一生,应该说直接影响其命运并引发她开始文学创作的是萧军的出现,并走进了她的生活。

1911年6月1日(农历五月初五),萧红出生于呼兰县城一封建地主家庭。远祖张岱,于乾隆年间从山东省东昌府莘县逃来东北,到萧红祖父张维祯一代才从阿城县福昌号屯迁到呼兰。

萧红父亲张廷举,早年毕业于黑龙江省立优级师范学堂,长期担任官吏,具有浓厚的封建统治阶级思想。他对萧红冷漠无情,促使萧红最终走上背叛地主家庭的道路。母亲姜玉兰,生一女三子,萧红是第一个孩子。1919年8月母亲病故。

同年12月,父亲张廷举续娶,继母梁亚兰对萧红姐弟感情一般。

萧红乳名荣华,学名秀环,后由外祖父改名为乃莹。她深得祖父张维祯的喜爱,经常带她到后花园玩耍。由于受到祖父以古诗为主的启蒙教育,使萧红从小就打下较好的文学基础。

1920年萧红进入呼兰县立第二小学女生部读书,1924年升入县立第一初高两级小学。她学习刻苦,成绩优秀,作文尤其突出。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呼兰县也掀起反帝爱国热潮,萧红第一次参加学生运动,上街游行、示威,声援上海工人、学生的爱国斗争。

在萧红上小学期间,由父亲包办把她许配给呼兰县驻军邦统王廷兰之子王恩甲。

1926年萧红小学毕业,因父亲阻挠、逼婚,没能继续上中学,辍学在家。经过一年的顽强抗争,父亲被迫妥协。

1927年秋季,萧红考入哈尔滨市东省特别区区立第一女子中学。

在“东特女一中”,萧红除喜欢绘画外,还广泛阅读中外文学作品,校刊上发表过她署名悄吟的抒情诗。1927年冬,哈尔滨学生联合会组织反对日本在东北修筑铁路的游行,学生们情绪高昂,纷纷请愿。萧红在这一抗日爱国运动中表现得坚定勇敢,一直站在斗争的最前面。

1929年祖父去世,萧红十分悲痛,因为祖父是她最亲的人。祖父去世后,她对家庭已没有感情和留恋。

1930年秋,萧红初中毕业。她不顾家庭反对,在表哥陆振舜的帮助下到北平,进入女师大附中读书。因为没有家庭的支持,不久生活陷入困顿中。

1931年1月,萧红寒假中离开北平返回呼兰,被软禁在家中。同年2月底,萧红再次去北平,不久未婚夫汪恩甲追到北平,到3月中旬,萧红与未婚夫一起离开北平回哈尔滨。此时,汪恩甲的哥哥汪大澄不满萧红去北平读书,代弟弟解除了与萧红的婚约,引发萧红的不满,萧红到法院状告汪大澄。庭审中,汪恩甲顾及哥哥的声誉,违心承认解除婚约是自己的主张,与哥哥无关。萧红输掉了官司,回到呼兰,后随家搬到阿城县(现哈尔滨市道外区民主乡)福昌号屯,被迫与外界隔绝。在福昌号屯的这段生活,为萧红后来进行文学创作提供了大量素材,她的一些小说、散文就是以这里为背景写作的。

1931年10月,萧红从福昌号屯经阿城逃到哈尔滨。一个月后,在走投无路、万般无奈的情况下,与汪恩甲一起到道外十六道街东兴顺旅馆同居。半年后,萧红怀孕,临产期近,王恩甲却不知去向。

萧红困居旅馆,处境艰难,只好写信向哈尔滨《国际协报》副刊编辑裴馨园求助,裴馨园与孟希、舒群等文学青年先后到旅馆看望萧红,裴馨园派萧军到旅馆给萧红送书刊,两人一见钟情,互相爱慕。

1932年8月7日夜,松花江决堤,洪水泛滥市区,萧红得以离开旅馆,摆脱困境,到裴馨园家暂住。不久她住进医院分娩,孩子生下后因无力抚养而送人。出院后,萧红与萧军住进道里新城大街(今道里尚志大街)的欧罗巴旅馆,开始共同生活。

因没有固定收入,二人仅靠萧军当家庭教师和借债勉强度日,生活非常困苦。但他们患难与共,感情融洽。

1932年11月,萧红、萧军从欧罗巴旅馆搬到道里商市街25号(今道里区红霞街25号),有了自己的家1933年3月,萧红参加了中共党员金剑啸组织的赈灾画展,展出她的两幅粉笔画。同时,在萧军的影响下,萧红开始从事文学创作。

1933年5月21日,她写出第一部短篇小说《王阿嫂的死》。作品通过描写王阿嫂一家的悲惨遭遇,愤怒地控诉了地主对农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这篇小说发表以后,她便以悄吟作笔名陆续发表了《看风筝》、《腿上的绷带》、《太太与西瓜》、《小黑狗》、《中秋节》等小说和散文,从此踏上文学征程。

“牵牛坊”是画家冯咏秋的宅院,因院内种植牵牛花而得名,是位于道里水道街(今道里兆麟街)的一处平房。萧红、萧军经常到这里参加左翼文化人的聚会,常来的还有罗峰、白朗、金剑啸、舒群等人。通过与他们接触,使萧红开阔了眼界,增加了文学知识,而且还受到了一些共产党员爱国进步思想的影响。

萧红还积极参加社会活动,与萧军、白朗、舒群等人在抗日演出团体“星星剧团”中担任演员,以实际行动支持抗日。由于引起敌伪特务机关注意,剧团于公演前解散。

1933年8月,长春《大同报》文艺周刊《夜哨》创刊,萧红做为主要撰稿人,在夜哨上发表了《两个青蛙》、《哑老人》、《夜风》、《清晨的马路上》、《八月天》等作品。

10月,萧红与萧军合著的小说散文集《跋涉》,在中共党员舒群等人的帮助下,自费在哈尔滨出版。萧红署名悄吟,萧军署名三郎。《跋涉》的出版,在东北引起了很大轰动,受到读者的广泛好评,也为萧红继续从事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因《跋涉》集中大部分作品揭露了日伪统治下社会的黑暗,歌颂了人民的觉醒、抗争,带有鲜明的现实主义进步色彩,引起特务机关怀疑。为躲避迫害,萧红、萧军在中共地下党组织的帮助下,于1934年6月逃离哈尔滨,经大连乘船到达青岛。

在青岛,他们与先到这里的舒群一家住在观象一路一号。萧军在《青岛晨报》任主编,萧红集中精力,勤奋写作,不久完成著名中篇小说《生死场》。此间,他们与上海的鲁迅先生取得联系,并得到鲁迅的指导与鼓励。

由于青岛局势紧张,地下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舒群被捕,萧红、萧军处境危险。1934年10月,他们离开青岛去上萧红、萧军到上海后,住在拉都路福显坊内一处二楼上。鲁迅先生非常关心他们到上海后的生活、思想和写作情况,但因当时上海环境险恶,斗争残酷复杂,无法会面,只好通过书信联系。鲁迅先生多次给他们写信,表示极大的关切,在精神上给他们很大鼓舞,为他们指明方向。

1934年11月30日,萧红、萧军在内山书店与鲁迅先生第一次会面。他们向鲁迅先生介绍了东北的斗争情况和自身的遭遇,鲁迅先生也给他们讲了上海的斗争局势以及文艺界的情况,并同意推荐他们的作品出版。临别时,为解决他们生活上的困难,鲁迅先生将一些钱交给他们,并让夫人许广平将萧红的书稿带回。

与鲁迅先生的这次会面,对萧红、萧军来说意义十分重大。不仅加深了他们与鲁迅之间的相互了解,奠定了深厚的感情基础,也使他们得到鲁迅的悉心指点,从鲁迅那里学会做人、做学问,为今后在上海立足,并从事文学创作,铺平了道路。

12月19日,鲁迅在梁园豫菜馆请客,特意将萧红、萧军介绍给茅盾、聂绀弩、叶紫、胡风等左翼作家。这些人后来都成为萧红的好朋友,对她的创作和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不久,叶紫、萧红、萧军在鲁迅的支持下结成“奴隶社”,并出版了“奴隶丛书”。

此外,鲁迅还利用自己在上海的关系,积极向出版社推荐他们的作品,萧红等人的书稿不但被介绍到当时陈望道主编的《太白》、郑振铎主编的《文学》,有时还转到良友公司的赵家壁那里。在鲁迅的热情帮助下,萧红到上海后写的第一个短篇小说《小六》很快就在《太白》上刊出。

随后,散文《饿》,短篇小说《三个无聊人》分别刊登在《文学》和《太白》上。从此,萧红的作品便陆续在上海发行的《生活知识》、《中学生》、《作家》、《文学季刊》、《中流》等多家杂志上发表。萧红也开始在上海文学界崭露头角,成为一颗闪亮的文学新星。

1935年月12月,萧红的中篇小说《生死场》以“奴隶丛书”的名义在上海出版,在文坛上引起巨大的轰动和强烈的反响,萧红也因此一举成名。

《生死场》原名《麦场》,后由胡风改名为《生死场》,是她以萧红为笔名的第一部作品。

《生死场》以沦陷前后的东北农村为背景,真实地反映旧社会农民的悲惨遭遇,以血淋淋的现实无情地揭露日伪统治下社会的黑暗。同时也表现了东北农民的觉醒与抗争,赞扬他们誓死不当亡国奴、坚决与侵略者血战到底的民族气节。

《生死场》的发表,符合时代的要求,呼唤民族意识的觉醒,对坚定人民抗击日本侵略的斗志起到了很大的鼓舞作用。萧红在作品中大胆地反映人民的要求和愿望,抒发了她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鲁迅在为《生死场》所作的序言中称赞萧红所描写的“北方人民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品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

《生死场》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社会影响很大。萧红也因此成为三十年代中国文坛知名的女作家,从而确立了她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著作书目】

《跋涉》(小说、散文集)与萧军合著, 1933(自费出版)

《生死场》(中篇小说)1935,上海容光书局;1980,黑龙江人民

《淌薪帧散文集》1936,文生

《桥》(小说、散文集)1936,文生

《牛车上》(小说、散文集)1937,文生

《旷野的呼喊》(短篇小说集)1940,上杂

《萧红散文》1940,重庆大时代书局

《回忆鲁迅先生》(散文)1940,重庆妇生活社

《马伯乐》(中篇小说)1941,重庆大时代书局

《呼兰河传》(长篇小说)1941,上杂 1954,新文艺;1979,黑龙江人民

《手》(小说)1943,桂林远方书店

《小城三月》(小说)1948,香港海洋书屋

《萧红选集》(中、短篇小说集)1958,人文

《萧红选集》1981,人文

《萧红书简辑存注释录》萧军辑,1981,黑龙江人民

《萧红短篇小说》1982,黑龙江人民

《萧红散文选集》1982,百花

《萧红》(中国现代作家选集)1984,人文

《萧红代表作》(短篇小说集)1987,人文


" src="http://mii0a.thamsannhapkhau.com/styles/qinggan/static/picture/0.png" class="dfe4-921c-192e-7e82 avatar" height="35" width="35">

如果用户感到被忽视,台湾核或者无法获取合理的解决方案,他们会感到非常沮丧。

厂除役后定制化是由专门的服务厂商来完成。最主要的问题,将清除并不是产品功能性的问题,而是产品架构的设计,它的灵活性,包括应用的广泛性还有平台承载能力有突破的空间。

台湾核一厂除役后将清除8.2万吨废弃物 引发疑虑

我们做了一些非常深度的调查,万吨废传统的软件厂商对于大企业来讲都是做了一些非常基础的工作,往往只是组织、财务等。3月7号,弃物引「爱分析|iTalk」第20期邀请理才网创始人&CEO陈谏先生做客iTalk栏目,弃物引跟爱分析的读者们进行互动交流,现将文字精华版整理如下:Q:中美SaaS行业对比,美国市场中Salesforce、Workday都发展很快,为什么中国SaaS企业发展速度要慢于美国市场?A:Salesforce和Workday客户数并不是很多,这个跟他们的历史背景有很大的关系。所以我们在软件时代,疑虑中国厂商与国外的厂商有比较大的差距,疑虑在SaaS领域,我们非常有机会来超越国外的厂商,这就是在于中国企业的特质和我们中国人开发软件的聪明脑袋决定的。在企业内部通过合作伙伴,台湾核利用他们提供平台,做了很多大量的二次开发,大量的定制化开发来进行服务。所以我们在这方面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厂除役后我们可以看到,国际化的产品有两三个产品就够了。

我们相信是在一些大企业的标准化功能方面,将清除他们做的确实比较到位,或者是通过很多定制化的手段能够解决大批量流程、交互的问题。在美国市场,万吨废只要你有一个好的产品,营销渠道基本上都通过共用的几个大平台,而且企业客户都会在一个平台上选择产品。回到当下的2017年,弃物引曾经风光一时的垂直电商们,弃物引活下来的却寥寥无几,凡客经历阵痛,如同做了一次大手术,至今元气未复;当当网股价长期低迷,后从美国退市;聚美优品风光不在,私有化方案倍受争议;曾经的乐淘网的对手们,如今也踪迹难觅……卖掉乐淘后的毕胜,在2014年重新出发,创办了“必要商城”。

业内认为,疑虑现实有力地驳斥了毕胜,他的观点也随之应者寥寥。2010年6月,台湾核美国老虎基金、德同资本一起注资乐淘1000万美元。最“恐怖”的是第四类用户,厂除役后因为网站大多包退,退货可以选择到付即可。将清除 “能不能做一个专门卖鞋的电商网站?”毕胜心里不由得想起了美国的鞋类垂直电商网站Zappos。

毕胜估计,乐淘2011年销售额会接近5亿,2012年会突破10亿,如果目标达成,乐淘就可以考虑上市。为了进一步提高运营效率、降低成本,毕胜将客服、设计等部分团队迁往珠海,团队由500人缩减到200人,同时砍掉了早年辛苦建立的“实库代销供应链”。

台湾核一厂除役后将清除8.2万吨废弃物 引发疑虑

冷静下来的他重新审视了乐淘的商业模式和盈利能力,在他想明白了两个问题后,突然觉得“眼前一黑”。还有第三类人,这类用户非常“友好”,通常选择在线支付,也不拒收,也不邮砖,而是在穿到质保期前,拿着电吹风对着1000多元的鞋吹半个小时,直到鞋底开胶,再要求退货。在毕胜看来,C2M(Customer-to-Manufactory,顾客到工厂)的模式是时候落地了。这一年,毕胜刚30岁出头,懵懵懂懂之中,就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天上一个大馅饼掉下来把你给砸晕了,就不知道干什么了。传统企业的仓储叫做流转仓,用来把货物分配到店面,店面即仓储。乐淘网一开始卖的玩具比较杂,质量也参差不齐,客户满意度不高,退换货造成的运营费用也不少。”但此时的毕胜已经顾不上那么多了,他更着急的是乐淘如何突围,“电子商务是骗局,但是电子和商务拆开就是一个生意,所以大家发现马云赚钱了,因为他只做电子。

 2009年5月,毕胜先发了一个内测版卖鞋,起名叫乐淘族,上线一周,收入就超过玩具。”重新再出发的毕胜,这一次能走出这个怪圈吗?document.writeln('关注创业、电商、站长,扫描A5创业网微信二维码,定期抽大奖。

台湾核一厂除役后将清除8.2万吨废弃物 引发疑虑

电子商务的叫做销售仓,拿来等着卖货,不是走过场;第三是退换货物流和“货损成本”,这部分占到3%;第四是电话呼叫中心,每个订单的电话成本是1%;第五是机房、服务器的成本占到了5%;第六是人员费用成本占到了10%;第七是购买流量成本(花钱购买广告,吸引点击等)最少占到10%;第八是包装成本,最少1%;第九是货到付款方式的手续费2%,也就是代收货款的物流公司,需要收取一定的费用。他是百度早期高管,在商场上朋友众多,大家都愿意给他面子。

雷军对他说,你看看陈年的激情。”完美的商业模式对零售业来说,最痛苦的莫过于库存积压。毕胜以前也是这么想的,认为只要规模做得足够大,物流成本、仓储成本、市场成本都可以得到平摊,留下一定的利润空间。彼时中国所有的电子商务玩的都是一个概念“我不挣钱,先冲订单,占领市场”。玩具的毛利率可以达到70%,而像3C数码之类的只有3%-5%或者5%-7%之间的水平,做玩具类的电商,前景广阔。为此,毕胜分别谈妥了Burberry、Prada、UnderArmour、耐克、依视路及卡地亚中国供应商,推出了女鞋、运动鞋、眼镜及配饰等多个品类。

“这时候,说好听的,找一些志同道合者,说不好听的,就是先忽悠一批人。在他看来,这与他百度的出身有关:“百度人的做事风格就是这样,一定要把自己内功做好再出去……我们内部有一个共识,除非乐淘变成老百姓的一个生活方式,否则在此之前,你首要的工作就是怎么给用户创造价值,其他的都是次要的。

在毕胜看来,乐淘不建库存这件事能不能成,最重要是取决于速度,如果业务发展速度够快,盘子越大,效率越高,就可以用速度换来零库存。因为毕胜的“实库代销模式”不占有资金,他建立起来的这条供应链得到了资本市场的高度认可。

为了加速达到销售目标,实现上市大计,也为了不被对手超越,乐淘管理层也决定大打广告。”毕胜的办公室隔壁,曾经有个很大的供应商,他磨了7个月也没有结果。

“我从一天一万块钱变成一天十万块钱,用了三个月”毕胜说,那种感觉就像回到了2002年的百度一样,业务发展一日千里,“感觉小宇宙要爆发了。一个电商老板喝醉后,在微博上大骂毕胜,因为员工看了毕胜的演讲视频,第二天辞职了。因为享受三包,退回来时候安排入库质检,打开之后发现是半块砖头,毕胜说每年收到的砖头可以砌一堵墙。8月18日,毕胜35岁生日当天,乐淘正式转型开始在网上卖鞋,三天后因为访问量巨大,服务器崩溃了。

”“我去深圳玩,碰到以前百度的哥们,结结巴巴地整天跟我说,说咱们出海吧,我又新弄了一艘快艇,赶紧去一下。相比于代销品牌30%的毛利,自有品牌的毛利可以达到60%-70%。

雷军让他干电商出生于1974年的毕胜,20多岁时就担任了李彦宏的助理和百度的市场总监。两边的生意都很大……未来乐淘是向电子方向突围还是向商务方向突围呢?这个还没有定论,我还在思考。

雷军对他说,你看人家陈年比你大多了,看看人家的激情。彼时的电商网站,获客成本高达百元,几乎全国的电商网站,都开始了烧钱大赛。

毕胜是一个工作非常拼命的人,据说累出了心脏病,办公桌和出差包里随时放着速效救心丸;他也是一个执行力极强的人,每次发现问题,都会第一时间努力纠正;不管人脉还是资金,他都不缺……但自毕胜创业以来,似乎总有个怪圈:开端总是让人充满期待,却在不久之后问题频出……史玉柱曾说:“一个企业付出最大的成本、最大的浪费并不在于他的实际操作,实际上决策失误所付出的代价是最高的。你说搜索引擎,我能给你连续讲24小时,不带重的。这还不算什么,更有甚者拿到产品后,说不合适要求退货。我时间也没点儿,我乐意啥时候起啥时候起,乐意啥时候睡啥时候睡,我的预算都我自己批,花钱也不用管。

后来,毕胜想投资凡客的陈年,但凡客的崛起速度太快,他还没来得及,就没机会了。在乐淘的示范作用下,国内很快冒出了十多家鞋类垂直电商,每家都号称国内最大。

” 他想明白的第二个问题是:电子商务的成本比线下高出20%-30%。这家由华人小伙谢家华创办的网站,2007年销售额超过8亿美元,占美国鞋类网络市场30亿美元的四分之一。

部分供应商开始对乐淘有了信心,他们按照吊牌价6折的价格,把货拉到乐淘的仓库里,乐淘再按照8折进行销售,卖完结款,没卖完的退货给供应商。从晚上八点到凌晨三点,整整7个小时,王朔与李阳,从汉语的进化一直聊到人类的起源,最后李阳突然站起来,扑通一声跪在王朔面前,说,朔爷,我服了。

广告合作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